Contents
{主客观在图书写作中的区别}
这同样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点,有必要单独分析一下。
图书可以发端于客观——发现需求点;也可以发端于主观——创作冲动。但最终要有一个主客观的融合,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的成功。
- 我们发现,有授课经验的人,在克服主观性方面做得都比较好。这是因为,除个别虚构类外,大多数图书都有传授的因素在里面。一个好老师的精髓在于,能够将学生的听课感受及效果凌驾于自己的倾诉欲之上。
- 主观过度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内容的讲述上,更提前出现在图书提纲的搭建环节。很多人心里的声音是“我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或“我只对它们感兴趣”,甚至会直接说出来,作为坚持自我的理由。这么想有道理吗?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问题。其实,它只在与读者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才构成问题。会有什么冲突呢?第一是可能造成阅读后的认知错误或缺失,第二是会影响理解效率。
-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要写一本《人民币的面值》,但我兜里的钱最大面值是20元,并且没有5元和2分,于是我书的提纲是:20、10、1、0.5……读者看后,可能会记住一个错误的结论——人民币只有这几种,又或是他之前见过其他面值,看的时候心存疑虑,一头雾水。
- 其实只考虑自己有或喜欢的面值,或者用主观认知来为知识点重要性排序,忘记是要向读者传达一个清晰、准确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图书的策划阶段。因为我们最熟悉的互联网输出就是这样,不需要关注自己不知道或不感兴趣的。图书的难点和价值正在于此,可以把它理解为读者付费的理由。
这意味着要抹杀个性吗?并不是!首先,你的个性毫发无损,照顾读者只是一种迭加;其次,传达的内容如包含客观世界,个性本不应该对其扭曲。
- 再回到前面的例子。有两种可以圆满解决的途径,一是找到一个与主观设想更贴近的主题,比如《小额人民币》,然后再适当补足;二是加入100、50等。
- 这样做并不是简单的面面俱到,还是有主次和取舍的。比如说,有些不重要的,可以用“其他一些*******”,甚至只是在文中一笔带过。最需要避免的是对客观存在或读者需要的重点的遗漏,比如100和50。
再退一步,甚至可以纵容这种叛逆,只要的确经过上面的思考,因为之后的自作主张已经过逻辑检验。
- 当然,过度主观有可能的坏事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表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包括书名、标题与正文,以及是否要有充分铺垫和细致注解等等。作者自己了然于胸,画个圈作记号足矣,苦的是读者。所以,让读者在自己身上附体,模拟他们的感受来预判和验证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最好不要用“之后或最后再说”这样的说辞来逃避。完全可以一步到位,而且一步到位可以省却很多麻烦,使效率和准确度提高。
反馈
创建 by -- ZoomQuiet [2010-05-28 0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