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图书与互联网产品的差异}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要解释图书与互联网产品的区别。
- 二者都是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转化成果,很容易混淆,尤其是重度互联网思维化的人,更会很自然地以同样的认知切入这个领域。
- 然而,二者有很多主要特性是截然相反的。
我们先来模拟一下使用过程。阅读网站,用户先关注的是内容,几乎不去注意网站的名称或名称的含义,内容足够好,并且多次体验后,才会对网站名称有印象,直至记住;浏览图书,读者先看到的绝对是书名,然后是对书名含义的认识与联想,如果感兴趣,再会去看看目录或介绍,绝大多数人到了这里就已经确定了购买意向,个别人还会稍微看看内容,但试读的篇幅比例绝对很低,买回去看完内容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买回去不看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二者一个是内容驱动,一个是主题驱动。于此类似的致命差异,还有是否付费和是否主动阅读。
由此可见,设计这两类产品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需要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种在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大行其道的思维分析方法——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本来适用于任何问题解决和分析的场合。但对于这两种产品而言,目的却又大为不同。对于互联网产品,这一分析方法是从产品经理、开发者和管理者的需求出发,可以保证网站结构的完整和合理,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与描述,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网站设计的核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图书产品,这一分析方法却是从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需求出发,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而没有知识点重复的知识框架,以便读者能够抓住内容脉络和核心要点。
当图书创作者在构思选题时,可以用MECE来规划内容,保证各部分内容的独立和整体完整。而且,其对于图书而言,有一个更加有意义的用途。当我们MECE 时,会发现无法独立或完整,这与知识储备与关注范围有关。怎么办呢?这时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找到完整和独立的逻辑成立。这是什么呢?这正是一本图书的主题与思路。反过来,如果做不到,那说明选题思路肯定有问题。常见的选题问题依次是,别人看不懂——为什么是这些→为什么只有这些→这些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和主题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用好MECE,找到贴切的主题,就可以彻底杜绝上述的这些问题。
- 当然,还有一个旁门左道可以走。我们发现,越是技术性的图书,对于MECE规则的要求越严谨,不允许有逻辑断点。那么,增强图书的个人体验性,则可以适当模糊独立与完整的逻辑缺陷,但这仍然有一个限度,不可完全逾越。
MECE资料: http://baike.baidu.com /view/426528.htm?fr=ala0_1
反馈
创建 by -- ZoomQuiet [2010-05-28 03: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