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结构::
源代码: csdndr1-km.dot
修訂历史::
- 120425 增补结語,并通过啄木鸟维基格式化审阅
- 120424 增补图谱,以及相关论述
- 120405 完成初稿
- 120401 接到 lispython 的邀請,开始撰写
维基的命脉
~ 如何经营技术团队的知识管理文化?!
应邀探讨有关"营造团队技术文化",这话题真心应是 C*O 来吼的,我等基层无证务工人员,一般情况说了也白说的.
但就是忍不住呢!为毛?
- 因为,体验过开源软件社区的技术文化后,心态回不去了!
- 明明有非常爽直的团队关系形式,为毛,我们就一定非要拧巴着呢?
- 明明有非常优秀的沟通方式,为毛,我们只能如此沉闷的相互忍受?!
激爽的技术团队什么样
先立个论:"一个技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部知识的传播效率!"
如果一个团队可以作到:"AKA" All Know All
- 那么,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立即得到各种角度的反馈,得以使用最合理的方案搞定
- 那么,任何一个成员,面对任何问题时,都可以从 Mr.Right 那儿获得指引,向正确的方向挺进
- 那么,任何一个新成员,都将以提升自身能力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正确的奋斗中
嗯嗯嗯,不过, "AKA" 有个隐性前提~团队目标是整个团队理解并认可的...(这事儿坑太多先不吐糟;-)
好吧,这么激爽的团队文化怎么形成的呢?
广告语可以是: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简单的说,就是以有效知识/技能的快速分享为最高荣誉!
- 每个人对每个任务的最高完成指标定为:"令他人作的更好"
一个技术团队,想形成比其它团队更NB的战斗力,必然是整个团队的技能/思想/经验高度一致且各有不同的兴趣方向; 想达到这种状态:
- 首先,进人时要有充分的考量,进对人,进好人:
- 俗话说:"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同事!-("
- 进错人,不论踼出去,还是立即改造,又或是无视,都直接对团队造成无法弥补的各种损失
- 不过,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略过先!
- 然后,所有成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自个儿的工作,最终要依赖所有人的配合才能产生价值:
- 产品没有开发的支持,想法无法成为功能呈现到用户面前
- 开发没有运维的支持,成品无法高效发布更新到用户面前
- 运维没有开发的支持,无法合理自动化管理事务,将只能面对黑盒忍受永远加班的杯具
- 开发没有产品的支持,无法合理规划远景开发,总会遇到意外变更承受代码黑洞的杯具
- ... 整个技术团队的,每种角色,其实是深刻羁绊在一起的,任谁也离不开谁的!!! 可惜,以往的各种管理方式,使用 KPI 之类的工具,人为将各种角色撕裂成相互对立的岗位,各自为了绩效进行宫斗... 不过,这也不是今天论的重点,略过先!
- 最后,就是自觉坚持使用维基(wiki),进行知识的高效积累/管理/流通了
- 好吧,这儿引出个新的概念:"知识管理"~ KM,Knowledge Management
- 这是个新兴的,复杂的,活跃的,高市场潜力的,中国IT界不以为然的领域
- 不过,暂时不用纠结太多,简单的加以想象就好
- 俺的口号是:"知识管理乃是培育可催生自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
- 嗯嗯嗯,也是过于文艺的表述,想传达的认知在于:
- 知识本身其实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以及传播的动态过程
- 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知识的记录/传播/平台/工具/技术,学习的行为/组织的管理
- 知识管理的现代理论更加注重整个组织面对新问题时的反应模式的持续改进
- 通过重塑团队/组织/企业文化,令其可以潜移默化,促使每个成员养成分享意识,进而令各级组织演化为"自学习型"组织, 才是 "知识管理" 的最终目标!
- 知识,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能产生效益
- 知识管理,就是要想尽方法,加速知识的流通
- 团队知识管理,就是要想尽方法,令成员达成知识只有共享出来才有意义的认识,并乐于施行!
具体的,有 "KM公式" 可以更好的表述:
可直观的看出:分享行为本身,对人以及知识的结合,起到的是指数级促进作用!
举个例子:
- 一团队,有位数据库牛人, CentOS 系统中 MySQL 4.* 的有关问题,就他能解决
- 所以呢,工资拿的高,其它人想学,这位想:"绝招不能轻易泄漏哪,不然怎么显出自个儿的 NB 来?"
- 于是呢,故作高深,含糊其辞就是不交侍清楚...
- 最终结果无外乎:
- 组织承认了这种藏私行为,并通过薪金制度加强
- 其它人有样儿学样,在各自领域有一点儿绝招后,都藏着掖着,拿翘儿!
- 新人也知道,任何问题都只能靠自个儿,别人是不会分享经验的
于是:
- 任何一个任务,都要四处求助那几个 牛人 处理,整个团队的影响效率可想而知
- 每个新人将反复的不断的重复以往早已犯过的错误,直到牛人出手修复
- 好吧,俺不推演了,这种团队,有前途嘛?有人想呆着嘛?
再个例子:
- 一团队,有位数据库牛人, CentOS 系统中 MySQL 4.* 的有关问题,就他能解决
- 人很好,乐于分享,就是懒于写文档,有人问就说,没人问就继续自个儿闷头钻研
- 每当有新人遇见相关问题后,都指向同一牛人,最终结果无外乎:
- 牛人长期回答相同的问题崩溃了,再不回答了
- 牛人长期回答相同的问题烦了,只要心情不好,就不回答了
- 牛人长期回答相同的问题习惯了,每次都仔细回答,其它事儿作不了了
- 新人每每遇到问题,都要关注牛人是否心情好,才敢战战兢兢的问一下,长期这样,也不愿不想问了,能混过去就混过去
于是:
- 最终,相关领域知识没有形成体系,融入相关系统,永远流传在团队中的只能是片段小技巧,无法解决本质问题
- 涉及相关技术难点的任务,依然要求助少数 牛人 处理,整个团队的影响效率可想而知
- 每个新人将反复的不断的重复以往早已犯过的错误,直到牛人出手修复
- 好吧,俺不推演了,这种团队,有前途嘛?有人想呆着嘛?
不用再举例子了吧,也就是说,仅仅是技术经验的分享形式,就已经决定整个团队的发展上限!
什么是维基?!
所以,对维基的推广,以及其应用深度/广度/成效,基本可以测定出技术团队的发展潜力了!
- 嗯嗯嗯,什么是维基?!
- 好吧,这的确是中国现状,在团队内部推广维基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各种扫盲.
- 这儿不进行广告了,简单的说,维基是支持这样一类行为的在线系统:
- 使用纯文本进行编撰,配合少量的结构化声明字串自动输出页面;
比如:"= 大标题 =",将生成"<h1>大标题</h1>"
- 通过网络进行文章编辑,自动保存所有修订版本
使用"WikiName" 来快速生成相关链接,
比如:"MysqlInstall",将自动指向类似 "http://wiki.你的.com/MysqlInstall" 的唯一 url
- 使用纯文本进行编撰,配合少量的结构化声明字串自动输出页面;
维基能作什么?
- 其实上维基系统可以被用来作各种事儿:
- 有公司拿来当工作流来管理定单的
- 有社区拿来进行在线字库运维的
- 有人拿来组织图书在线写作的
- ..
- 当然,最常见的,都是作为知识库:
- 将所有规约/配置/安装/设计/运维等等领域技术相关的一切有用信息,以团队约定的分类形式统一收集/修訂/维护起来
- 任何已知的问题,不论是否有完备的解决方案,将针对性的资料/尝试/思考/方案全新记述到唯一的 url 中
- 允许任何成员增补任意内容到对应的 文章(url)中
- 任何成员的所有修订,都自动被追踪,无法伪造
- 维基之于团队,核心好处在于解决了"为所有人服务"的团队文化的塑造问题:
- 维基文章,不是为自个儿写的,而是为所有成员,以及未来所有新成员写的
- 文章应该是中立的,完备的,清晰的,可复用的,外部关联完整的...
- 被使用/引用最多的文章,自然是最有用的,其作者(群)是当然被尊敬的
- 所有问题,都能在维基中,获得真实可用的资料,所有成员,就可以在一致性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当面沟通,进一步激发出新的知识/技巧
正如工具是类人猿变成人的关键催化剂 坚持使用维基,并融入到团队生活中,就可以快速改变团队气质,形成"可催生出自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
维基对团队的作用
可以推演一下,如果,团队整体积极使用维基之后:
- 任务细节记述在维基中了,下次同类任务,可以复用以往记述的多数描述,只要增补不同就好,提高沟通效率
- 任务的处置/解决/常见问题也都记述了,那么:
- 任何人只要有空,就可以着手将其中反复出现的步骤进行自动化
- 长期积累,所有常见任何就都自动化了
- 对应的,所有成员的时间也就得以节省下来投入到技术的钻研或是其它高价值工作中
- 任务涉及的所有知识/技能/系统/软件等等方面,都有可靠的记述或是引导
- 新人就可以高效自学,如果新人看不懂,就说明文章没有写好,自然追踪到主要作者,进行修订
- 反过来,在越来越客观的增补过程中,文章的作者,也不断的对领域问题形成了完备的思考,不再以为自己明白了就明白了,而是变成,只有写出来的维基,所有人都的的明白,作得到,才是证明自个儿真正明白了!
正如候捷 老师说的:"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这不就是"AKA"嘛?!
其它"Coffee时间","土拨鼠时间"等等团队沟通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的团队知识分享行动, 具体细节,下次有机会再聊...
维基的本质
维基的这种促进效果,其实是因为暗合了第三代知识管理理论模型: 如图:
知识,只有在这四种状态中不料的转化,流通,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不过是媒介上的墨痕迹而已:
- 如果,运维积累形成的自动化部署系统,可以快速为开发理解,并延伸到持续集成服务
- 如果,产品快速理解开发到运维的整体过程,进而合理利用发布节奏来部署功能,甚至于提出各种市场数据的埋点要求
- 如果,开发以及运维,可以立即理解产品的市场统计需求,及时反应到系统中
.... 那么,在获得越来越多以及精准的用户端自动化反馈/统计/分析信息之后; 面对市场的变动,是否整个组织,将能够更加高效/理智/聪明的作出反应?! 在同等环境中,一个产品,能够比竞争对手,那怕快半天完成响应,用户的体验就完全不同, 市场也就有更多的主动时机,作出宣传, 等等...
以上的理想组织,当然依赖整个组织内部知识的高速流通过程! 这种高速流通的过程,必然依赖所有文档的高速编辑/发布/修订; 这恰恰是维基系统的最强特性!
推广维基的常见问题
可惜,在推广维基过程中,笔者长年面对两个极端反应:
理解并主动试用维基后,立即沉迷进来,快乐的记述一切
- 反复强调,终于尝试了一下维基,立即深恶痛觉,四处怒吼,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难以使用的SB东西?!
嗯嗯嗯,长期冰火两重天之后,笔者逐渐意识到现象背后的 "知识场强" 问题:
- "知识场强"分析的基本公式完全类比自电荷的场强公式:
E(x,y,z)
- 单位电荷在空间一定点中受到的电场力是一个方向与力量的确定值; 作为两个知识源(人)在确定社会空间中,受到的知识引力,也同样可以视作空间中确定值,可以表示为:
EK(g,p,s) 其中: g,物理距离 geography distance p,心理距离 psychology distance s,知识距离 knowledge distance
- 和物理中的势能类似,知识总是从"场强"高的知识节点(领域专家人物)处流向所有需要的低"场强"节点
- 所以,对维基百般嫌恶的,基本上都是没有知识分享意识/必要/冲动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拿 Office 的功能来说事儿:
- 不能导入 Excel 表格哪!
- 无法加粗加红加大字体哪!
- 为什么不能使用中文url 哪!
- ..
- 因为,对 Office 绝对依赖的成员,基本上面对的是临时经验:
- 需要服务的是最终客户/BOSS,都是具体的完全不同的对象,没有可比性,可复用性
- 形成的文档,也都是一次用品,通过了,盖章了,基本上永远就用不到了
- 对打印/排版的形式要求,高过内容的要求
- .. 好吧,笔者对市场/营销/管理MM 的工作是存在深度误解的,以上分析请坚定的无视!
- 但是,的确,没有被各种成员,反复询问同类问题的人,是难以体验其中无法言传的囧力的!
参考超级无敌经典文章: 提问的智慧 ~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AskForHelp
- 由Eric S. Raymond and Rick Moen成文已经有10多年了
- 但是,依然没有被所有技术工作者们程序员们所条件反射化
- 究其原因,笔者感觉,可能是因为其中反复提及的"邮件列表",根本在中国就没有流行过
- mailling list ~ 邮件列表,正如字面意思的,所有人通过邮件进行离线式的讨论
- 因为每个人的邮件,会被所有所有订阅者收到,从而催化出各种独特的文化要求
- 其中对邮件内容/形式的要求,非常类似维基
其实,维基的发明以恰恰是1995年,一堆程序员,发觉邮件列表无法很好的讨论模式语言时,创建的一个所有人都可以修订内容的网站而已 http://c2.com/cgi/wiki
- 反观中国程序员,是泡BBS/QQ 群长大的,习惯了Office,习惯了在线灌水而不是在线"讨论"
- 没有经过"罗伯特议事规则"训练的我们,其实根本不明白"讨论"和争吵/漫骂/聊天/灌输...的区别
- 没有体验过邮件列表中严谨的讨论,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难用的维基的
- 所以,推广维基的过程,就是识别团队中高"场强"知识节点的过程,也是重新树立合理/明确/高效的知识流通渠道的过程
- 故而,在技术团队中推广维基,要注意:
- 不需要争论,也不用试图向反感维基的成员进行推广
- 只要团结/服务好有维基需求的成员,就真心足够了
- 快速通过维基,将团队核心知识固化下来
- 收集齐常见问题,将核心成员,从常见困难的处置中解放出来
- 一切就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 有问题时,核心成员,只要回复个 url 就好,不用费劲儿解释了
- 所有成员,慢慢养成了有事查维基,没事儿写维基的习惯,团队新增知识也就不断积累下来了
- 所有外部成员,发觉所有相关跨部门技术问题,不用求了,都在维基中公开了,自然也就开始有样儿学样儿了 + 将整个组织,主要核心知识都在维基中维护了,恶心维基的成员,也不得不从了,,,
启用维基的先决条件
嗯嗯嗯,好吧,以上依然是理想状态下的维基推广后的团队状态演进分析,其实: 维基系统本身只是解决了团队知识的可记录,可追踪,可改进;从而提高文化的成熟度; 但是并无法解决团队能否具有"自学习"气质;
- 想真正用起维基,是有一堆现实前提条件的...
- 其中,最要命的是"没有时间"问题:
- "意志流"会说,时间就象那什么,只要挤总是有的
- 问题在于,团队忙到 7*12 小时永远不加班的时候
- 每个人都在拼力完成手头的任务,怎么可能有空闲来完善维基?又有谁有空认真来查阅维基?
- 没有人使用的维基,就算是包含了所有关键知识以是个死物,就象专利局的保险箱,一堆垃圾专利,存在的唯一作用是用来阻止对手在有关领域合法创新...
- 这事儿,真心没法儿解决,
- 只能说,不论知识管理文化也好,又或是什么团队开发文化的命题
- 都只能是团队有一定自主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中的主动实践
- 一个忙于生存的团队,是无法顾及文化方面的改进的
- 这时,唯一的文化就是所谓"狼"文化,只论结果,不论过程,不管你怎么整,最终作到就是贏,就是NB,就是一切!
综述
综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迈向卓越的技术团队,必然:
- 组织记忆能力高超~而这种能力是出自团队的自学型气质
- 富有自学型气质~这又取决于团队的知识管理文化
- 拥有靠谱的知识管理文化
综上,必然会主动/合理/高效/自觉的使用维基; 因为,维基孕含着一种 "Kaopulity" 的知识流通逻辑:
Keep All Of Processes UsabiLITY
是种趋向,令一切过程可用的心态!
- 又即,所有成员,对所有过程可理解,可执行,可记述,可追踪,可改进!
其实,进一步的,决定上维基后,维基系统的选择,运维,培训,定制,集成/接入其它支撑系统... 事儿多了去的,不过,维基的命脉,只能先尝试分析明确维基是否得以存在于团队中的道义问题, 之后的不过是怎么做好做对的器术问题,有大量的文档支持,这里就按下不表,留待有心的读者自行研究了.
作者
[长年义务社区大妈]Zoom.Quiet
- Python 中文社区创始人/管理员之一,OBP及蟒营工程设计者/主持人;参与并主持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主持编撰了《可爱的Python》;坚持用 Pythonic 感化国人进入FLOSS世界进行学习/分享/创造!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 ::-- ZoomQuiet [2012-04-25 03:01:34]
ZoomQuiet私有文章
CSDN编辑团审阅,其它用户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