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erences between revisions 1 and 2
Revision 1 as of 2005-02-18 09:53:23
Size: 327
Editor: ZoomQuiet
Comment:
Revision 2 as of 2005-02-18 10:07:34
Size: 8488
Editor: ZoomQuiet
Comment:
Dele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Addi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Line 12: Line 12:
''简述项目产生的需求环境等等,说明项目的开发必要性''  * 先看以下的文章:
  * [http://blog.online-edu.org/zxl/001980.html "什么是知识?"]
  * [http://blog.blogchina.com/article_45527.717529.html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
  * [http://ittimes.chinaunix.net/a1/b3/20010607/1200002.shtml "什么是知识管理?"]
  * ...
  * 以及 KnowledgeManageStudy --知识管理的思考;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cgi/DiscoverOnline#head-2f6ad3277a86125c9bedd6272af5970f2d1d0ec1 DiscoverOnline 网际发现]中的SNS收集
  
 * 等等,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个人Blog 关注非常深层次的 e-learnning 研究
 * 从中可以感受到,个人知识成长的必要措施:
  * 在网路社会中,必须高度的交流才有可能获得健康的高速成长!
  * 成功的实例就不举了,拿Linux 的作者来讲,如果他不公开项目到整个世界面前绝对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个人成就的!
Line 15: Line 25:
 * 我想作为程序员(可能本人还算不上真正的程序员;-)
 * 常常有如此的经历:
  1. 总是有代码段似曾相识...
  1. 总是要到处找自个儿曾经的程序来copy 一段代码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1. 总是想不起那段曾经成功的代码到底在哪里?!
  1. ...
  1. 所以一切都要重新想过!!
 * 即使有了Google 也不能减少这种痛苦,因为页面总是在快速的变化,死亡中
Line 16: Line 34:
 * 那么,就我个人当前的思考来讲,意识到:{{{
    消息=信息:
        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除了流通
    经验=个人检验的知识先验片段:
        如果不经过大众的反复检验不会成为知识,
        只能随时间消失相当于散布在个人经历中的隐性知识
        通过广泛的引用,转发,使用,总结,补充,最终才可能成为实用的知识
}}}
 * 那未,'''我们应该主动加速经验的传播来获得反馈回来的知识!?'''
 * 这也是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一直在网路中兴盛不止的原因,人们总是不自觉的需要创造知识,消费知识,即,创造自个儿存在的印记...

== 主流的交流场所对比 ==

=== BBS ===
 * 以话题为线索,容易引发混乱,对于引出的另外主题的讨论无法简单的重新整理;
 * 精华的内容整理只能由专人进行,代价宏大,
 * 而且有现在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政府的管理原则进行限制,也容易受垃圾信息的冲击,加上信息发布方式的呆板,基本上限制在少量制定的信息交流范畴内

=== Mailist,newsgroup ===
 * 古老的信息组织方式,类似于BBS,以邮件主题为线索,
  * 但是根本无法有效的进行搜索,整理,
  * 只能作为短期内的问题讨论,或是讨论历史的堆积场所,不是知识的产生地,
  * 但是作为最方便的信息组织方式将永远存在下去吧?(实在是维护的代价非常的少,大家只要可以收发邮件就好,一切都没有必要关心)

=== Wiki ===
  * 则是另一个极端,几乎要求所有人都要崇高的遵循一个高度集中的主题来汇集文章,几乎是直接聚积着知识点,成为完整的知识森林,但是当这个森林达到一定程度,知识的获取就成为重大障碍来阻止进一步的发展了

=== Blog ===
 * ! 作为个人信息门户,极大的鼓励个人经验的积累,同时提供了 Ring,Trckbak 等等手段,有效的加强交流,成为个人知识产生的最活跃场所
 * '''但是!'''
  * 以时间为线索,辅以简单的分类,同样成为知识获取的阻碍,
  * 他人,甚至于自个儿也没有好的办法简单的整理相关的内容成为完整的相关知识树,
  * 但是Blog 的个人媒体功能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成为网路信息发布的主要动力!

=== BookMark ===
 * 算是网路信息的从个性组织,但是无法对内容进行重新整理,
  * 就算是"网摘"服务也一样不能通过个人的重新整理,来补充原有经验仗义知识点,
 * 不过连带的引发的 "Tag" 思想,成为知识组织的全新方式
  * FolkSonomy -- 去中心化的分类管理机制
  * 再看 http://blog.timetide.net/archives/2005/01/16/20050116000715.php
   * 就知道,这种方式其实是巧妙的在不触动原有 Blog 发布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的自由分类,并由大众自己决定知识点的分类,进而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这是Tag 比 目录 最最优秀的地方!

=== 目录树 ===
 * FireFox 中的 ScrapBook 和 MyBase 等等这类桌面版本的个人知识组织工具,都是基于目录树的,但是目录先天的缺陷是
 * [http://www.klogs.org/archives/2004/11/eeecoeeaea.html 反思-标签与目录]
 
Line 20: Line 84:




"""
何谓Folksonomy?
http://blog.timetide.net/archives/2005/01/15/20050115015808.php

Folksonomy是一个创造词,是由社会性书签服务中最具特色的自定义标签(Tag)功能衍生而来。
Folksonomy=Floks+Taxonomy,
Folks在英文中是比较口语化的词,表示一群人,一伙人的意思。
Taxonomy则是指分类法,它是信息构架(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中一个重要部分。

而Folksonomy是指“群众”自发性定义的平面非等级标签分类,我将它称为“分众分类”,也有人将之解释为Social Classification。

听起来很复杂,举个例子,当我在收藏Sina.com时,自定义了“门户”,“中国”,“新闻”这3个关键词作为标签,而其他人在收藏 Sina.com时也自定义了自己的关键词作为标签。而最后系统统计出来使用“门户”,“中国”,“新闻”这个3个关键词来定义Sina.com的频率最高,那么这3个词就是用户对Sina.com的分众分类 - Folksonomy。

Folksonomy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由个人自发性定义,
    第二,标签分类是公开共享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其三,是由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

分众分类使得传统分类法摆脱了固化的现象,并且跟大众的认知程度密切的结合起来,同时这种分类方法也为群体用户和信息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桥梁。这种分类是平面化的,没有等级层次的划分,虽然它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是在社会性软件中,这种平面延伸的分类方法却在无形之中成为形成了沟通的渠道和网络,而且方便,灵活,不受条件限制。所以这种以自定义标签形式的分众分类在现下流行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l.icio.us ,Flickr,43things等等。关于Tag在社会性软件中应用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趋势,在这里暂时不做更多说明。
"""

 无法对模糊的内容范畴进行对应的处理,只能生硬的进行分类,然而随着知识点的收集,个人知识的增长,对于同一个知识片段的应用,考虑,分类也是在变动的,练目录式的管理和练 Tag(象Gmail)的管理都会造成搜索的困难!造成交流的障碍,阻止了进一步的交流,创造...
 所以, CNBlog很早就提出了 wego 项目:
      Wego
是新一代的个人终身知识管理工具,也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社会性软件。它从本质上体现了"个人的才是社会的"这个社会大趋势和计算的分布化、P2P趋势。遵循知识空间的四个象限关系(个人-公共,实时-档案)。

Mission:
我们的任务就是设计开发Wego的核心架构和系统,建立开放的开发社区,鼓励草根参与构建更多有创意的功能。

http://groups-beta.google.com/group/wego/browse_thread/thread/ddce39299dd47cde

想统一个人媒体,中心管理服务到知识分类标准...
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原型
 
反过来,专门看为程序员组织的知识中心 MSDN 或是其它,同样有目录化知识的弊病,无法令知识方便快速的再次成长

所以,在下正在组织 ZqLib 项目试图从一个方面解决知识共享的SNS化,
仅仅出于Python 本身的特性之一:
    程序结构由文本格式来控制,令Python 脚本成为世界上最美观和易读的程序
那么,只要处理好个人经验代码片段的分类管理,搜索,存储,SNS化分享,就直观的解决了Python 知识的SNS化?!?!

但是,一切在准备中,希望有贤达可以指点!!!

ZqLib 项目需求分析

::-- ZoomQuiet [DateTime(2005-02-18T09:53:23Z)]

TableOfContents

项目背景

现实情况

  • 我想作为程序员(可能本人还算不上真正的程序员;-)
  • 常常有如此的经历:
    1. 总是有代码段似曾相识...
    2. 总是要到处找自个儿曾经的程序来copy 一段代码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3. 总是想不起那段曾经成功的代码到底在哪里?!
    4. ...
    5. 所以一切都要重新想过!!
  • 即使有了Google 也不能减少这种痛苦,因为页面总是在快速的变化,死亡中
  • 那么,就我个人当前的思考来讲,意识到:

        消息=信息:
            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除了流通
        经验=个人检验的知识先验片段:
            如果不经过大众的反复检验不会成为知识,
            只能随时间消失相当于散布在个人经历中的隐性知识
            通过广泛的引用,转发,使用,总结,补充,最终才可能成为实用的知识
  • 那未,我们应该主动加速经验的传播来获得反馈回来的知识!?

  • 这也是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一直在网路中兴盛不止的原因,人们总是不自觉的需要创造知识,消费知识,即,创造自个儿存在的印记...

主流的交流场所对比

BBS

  • 以话题为线索,容易引发混乱,对于引出的另外主题的讨论无法简单的重新整理;
  • 精华的内容整理只能由专人进行,代价宏大,
  • 而且有现在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政府的管理原则进行限制,也容易受垃圾信息的冲击,加上信息发布方式的呆板,基本上限制在少量制定的信息交流范畴内

Mailist,newsgroup

  • 古老的信息组织方式,类似于BBS,以邮件主题为线索,
    • 但是根本无法有效的进行搜索,整理,
    • 只能作为短期内的问题讨论,或是讨论历史的堆积场所,不是知识的产生地,
    • 但是作为最方便的信息组织方式将永远存在下去吧?(实在是维护的代价非常的少,大家只要可以收发邮件就好,一切都没有必要关心)

Wiki

  • 则是另一个极端,几乎要求所有人都要崇高的遵循一个高度集中的主题来汇集文章,几乎是直接聚积着知识点,成为完整的知识森林,但是当这个森林达到一定程度,知识的获取就成为重大障碍来阻止进一步的发展了

Blog

  • ! 作为个人信息门户,极大的鼓励个人经验的积累,同时提供了 Ring,Trckbak 等等手段,有效的加强交流,成为个人知识产生的最活跃场所
  • 但是!

    • 以时间为线索,辅以简单的分类,同样成为知识获取的阻碍,
    • 他人,甚至于自个儿也没有好的办法简单的整理相关的内容成为完整的相关知识树,
    • 但是Blog 的个人媒体功能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成为网路信息发布的主要动力!

BookMark

  • 算是网路信息的从个性组织,但是无法对内容进行重新整理,
    • 就算是"网摘"服务也一样不能通过个人的重新整理,来补充原有经验仗义知识点,
  • 不过连带的引发的 "Tag" 思想,成为知识组织的全新方式

目录树

应用分析

反馈

""" 何谓Folksonomy? http://blog.timetide.net/archives/2005/01/15/20050115015808.php

Folksonomy是一个创造词,是由社会性书签服务中最具特色的自定义标签(Tag)功能衍生而来。 Folksonomy=Floks+Taxonomy, Folks在英文中是比较口语化的词,表示一群人,一伙人的意思。 Taxonomy则是指分类法,它是信息构架(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中一个重要部分。

而Folksonomy是指“群众”自发性定义的平面非等级标签分类,我将它称为“分众分类”,也有人将之解释为Social Classification。

听起来很复杂,举个例子,当我在收藏Sina.com时,自定义了“门户”,“中国”,“新闻”这3个关键词作为标签,而其他人在收藏 Sina.com时也自定义了自己的关键词作为标签。而最后系统统计出来使用“门户”,“中国”,“新闻”这个3个关键词来定义Sina.com的频率最高,那么这3个词就是用户对Sina.com的分众分类 - Folksonomy。

Folksonomy有几个特点:

  • 首先,是由个人自发性定义, 第二,标签分类是公开共享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其三,是由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

分众分类使得传统分类法摆脱了固化的现象,并且跟大众的认知程度密切的结合起来,同时这种分类方法也为群体用户和信息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桥梁。这种分类是平面化的,没有等级层次的划分,虽然它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是在社会性软件中,这种平面延伸的分类方法却在无形之中成为形成了沟通的渠道和网络,而且方便,灵活,不受条件限制。所以这种以自定义标签形式的分众分类在现下流行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l.icio.us ,Flickr,43things等等。关于Tag在社会性软件中应用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趋势,在这里暂时不做更多说明。 """

  • 无法对模糊的内容范畴进行对应的处理,只能生硬的进行分类,然而随着知识点的收集,个人知识的增长,对于同一个知识片段的应用,考虑,分类也是在变动的,练目录式的管理和练 Tag(象Gmail)的管理都会造成搜索的困难!造成交流的障碍,阻止了进一步的交流,创造... 所以, CNBlog很早就提出了 wego 项目:
    • Wego

是新一代的个人终身知识管理工具,也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社会性软件。它从本质上体现了"个人的才是社会的"这个社会大趋势和计算的分布化、P2P趋势。遵循知识空间的四个象限关系(个人-公共,实时-档案)。

Mission: 我们的任务就是设计开发Wego的核心架构和系统,建立开放的开发社区,鼓励草根参与构建更多有创意的功能。

http://groups-beta.google.com/group/wego/browse_thread/thread/ddce39299dd47cde

想统一个人媒体,中心管理服务到知识分类标准... 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原型

反过来,专门看为程序员组织的知识中心 MSDN 或是其它,同样有目录化知识的弊病,无法令知识方便快速的再次成长

所以,在下正在组织 ZqLib 项目试图从一个方面解决知识共享的SNS化, 仅仅出于Python 本身的特性之一:

  • 程序结构由文本格式来控制,令Python 脚本成为世界上最美观和易读的程序

那么,只要处理好个人经验代码片段的分类管理,搜索,存储,SNS化分享,就直观的解决了Python 知识的SNS化?!?!

但是,一切在准备中,希望有贤达可以指点!!!

ZqLib/DemandOrderRep (last edited 2009-12-25 07:16:33 by loc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