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erences between revisions 1 and 13 (spanning 12 versions)
Revision 1 as of 2004-08-09 01:46:12
Size: 4004
Editor: dreamingk
Comment:
Revision 13 as of 2004-11-29 06:58:45
Size: 3164
Editor: ZoomQuiet
Comment: 你从首页就应该发现我们的讨论中心
Dele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Addi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Line 70: Line 70:
这时我又发现,这段代码还可以成功运行。不但一个客户,多个client时也能正常运行下去。

这时又有了新的疑问:
 * dataReceived的data参数难道说知道我有没读完?没读完下回还会将没读完的东东再给我送过来?
 * 还有就是,多个客户访问的情况下,data不会把几个客户机的数据混起来吗?

感觉这块代码很值得分析一下,哪位大侠出手给大家解析一下这里的运行机制?

''----HD
我工作我快乐,我勤奋我收获。请与我一起快乐,与我一起收获。
''
为了更清晰一些,把问题单独列出来:
 * 1.什么样的原理就会让_ _buffer能在try 10次的过程中加足了四个字节呢?
 * 2.dataReceived的data参数难道说知道我有没读完?没读完下回还会将没读完的东东再给我送过来?
 * 3.多个客户访问的情况下,data不会把几个客户机的数据混起来吗?

== 思考回答 ==
这时我又发现,这段代码还可以成功运行。不但一个客户ï%

含有章节索引的中文 文章模板 -- dreamingk [DateTime(2004-08-09T01:46:12Z)] TableOfContents

题面

{{{HD hdcola at gmail.com Mon Jul 26 09:30:37 HKT 2004 }}} 这两天在做流的识别与传输,遇到一个小小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

另外我将邮件的名命名为[日期][本周代码分析],希望以后我们每周讨论一段有价值的代码,以加深大家对python、twisted、网络开发、开发技巧方面的了解。 :)

我先提出本周的代码分析,是我在twisted中使用时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这周能分析出它的机制来。 :) 了解清它内部的机理会有利于我们将来的应用。

我在自己的protocol中有如下代码:

   1     def dataReceived(self, data):
   2         """ 接收数据报头,判断报文大小,接收报文数据"""
   3         self.__buffer = self.__buffer + data
   4         (length,) = struct.unpack('>I', self.__buffer[:4])

在系统运行时间长一点时会发现python报出一个Exception,说是format不一至。

这时仔细考虑了问题的原因是在于对方发送tcp流的速度不快,
导致data中(也就是__buffer中)的数据没有4个字节,这时使用struct.unpack会出现解不出一个I的情况来。

于是,我对代码做了如下改动:

   1     def dataReceived(self, data):
   2         """ 接收数据报头,判断报文大小,接收报文数据"""
   3         self.__buffer = self.__buffer + data
   4 
   5         while len(self.__buffer):
   6             trynum = 0
   7             while True:
   8                 try:
   9                     (length,) = struct.unpack('>I', self.__buffer[:4])
  10                     break
  11                 except Exception :
  12                     print "unpack error"
  13                     trynum += 1
  14                     if (trynum > 10):
  15                         break

呵呵,办法显的不是哪么的巧妙,但是通常10次之内真的能将正确的报头(头四个字节)收下来,以让程序正确的运行下去。但是这个东东让我感觉很是不爽,为什么呢?因为占用太多的cpu,即使加入了sleep,也违反了异步工作的机理。但是这个方法已经让我出现了疑惑,它怎么可能就成功了呢?

self.__buffer = self.__buffer + data
怎么就会让__buffer能在try 10次的过程中加足了四个字节呢?

我非常有兴趣的将代码改了一下,因为我想看看twisted是不是真的会很"神奇":

   1     def dataReceived(self, data):
   2         """ 接收数据报头,判断报文大小,接收报文数据"""
   3         self.__buffer = self.__buffer + data
   4 
   5         while len(self.__buffer):
   6                 try:
   7                     (length,) = struct.unpack('>I', self.__buffer[:4])
   8                     break
   9                 except Exception :
  10                     print "unpack error"
  11                     return

这时我又发现,这段代码还可以成功运行。不但一个客户ï%

PyTwisted/codeAnalyze-040726-twisted的数据接收机制分析 (last edited 2009-12-25 07:09:20 by loc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