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 814
Comment:
|
← Revision 4 as of 2009-12-25 07:08:41 ⇥
Size: 1107
Comment: converted to 1.6 markup
|
Dele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 Addi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
Line 3: | Line 3: |
1. 多处对各程序性能的比较与作者给出的参考测试结果不符。具体可以参见下图(m$paint 画 di :) )。黑色箭头代表文中所说的性能关系(`a -> b <=> a 比 b 慢`),反向的蓝色和红色箭头表示测试数据与其矛盾,旁边的数字表示测试点(`1. Woo, 2. Pilgrim, 3. Flingjingwaller`)其中蓝色表示矛盾,但两个数据本来相差就较小;而红色表示完全相反。[[BR]] | 1. `stage 2` 和 `stage 3` 中给出的 `2c` 的性能测试结果相差甚远。取 `stage 2` 中的结果,因为它比 `stage 3` 中的结果数值上均小,且这样处理后能稍微减轻测试结果与正文不符的情况。 1. 多处对各程序性能的比较与作者给出的参考测试结果不符。具体可以参见下图(m$paint 画 di :) )。黑色箭头代表文中所说的性能关系(`a -> b <=> a 比 b 慢`),反向的蓝色和红色箭头表示测试数据与其矛盾,旁边的数字表示测试点(`1. Woo, 2. Pilgrim, 3. Flingjingwaller`)其中蓝色表示矛盾,但两个数据本来相差就较小;而红色表示完全相反。<<BR>> |
Line 5: | Line 6: |
{{attachment:stage0.jpg}} {{attachment:stage1.jpg}} |
Great bug!
stage2 中采用的“目前最佳方案”是 1c,实际应为 1e。文中给出的代码也都是采用 1c 的方案,但实际文件中采用的是 1e 的方案。已修正。
stage 2 和 stage 3 中给出的 2c 的性能测试结果相差甚远。取 stage 2 中的结果,因为它比 stage 3 中的结果数值上均小,且这样处理后能稍微减轻测试结果与正文不符的情况。
多处对各程序性能的比较与作者给出的参考测试结果不符。具体可以参见下图(m$paint 画 di
)。黑色箭头代表文中所说的性能关系(a -> b <=> a 比 b 慢),反向的蓝色和红色箭头表示测试数据与其矛盾,旁边的数字表示测试点(1. Woo, 2. Pilgrim, 3. Flingjingwaller)其中蓝色表示矛盾,但两个数据本来相差就较小;而红色表示完全相反。
未修正。XiaQ 的测试结果也和正文不甚吻合。暂缀译注提醒读者。先慢慢联系 Mark Pigrim,等他重写本章后再同步修正。